2025年6月25日,香港养和医院内优秀股票配资网站,著名美食家、作家兼电影人蔡澜安详辞世,享年84岁。这一消息震动香港文化界,也标志着“香港四大才子”时代的终结——金庸的侠骨柔情、黄霑的狂放不羁、倪匡的奇思妙想,最终都在蔡澜潇洒洒脱的身影中逐渐隐没于香港的暮色之中。
蔡澜,一位生于1941年新加坡潮州侨乡的文化传奇,14岁时便以影评《疯人院》在新加坡《南洋商报》崭露头角,16岁担任邵氏驻日本经理,之后一路晋升至嘉禾电影公司的副总裁。80年代,他成功转型为美食作家,以辛辣幽默的文字解构饮食文化,出版著作超过300部,成为华语世界极具影响力的美食评论家。他主持的《蔡澜叹世界》《今夜不设防》等节目,将吃得好、睡得好、多玩玩的人生哲学深植香港流行文化之中。蔡澜的人生信条是“及时行乐”与“努力奋斗”兼容并蓄,他曾豪迈地说:“我活过。”这种对生命的超然态度,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生命注脚。
展开剩余82%晚年的蔡澜,抛弃尘世繁华,散尽家财,将毕生收藏赠与他人,独居维港海景酒店,笑看生死。临终时,这位亿万富翁仅带着一块几十年前在云南花八元淘来的普洱茶饼,作为穿越生死的唯一行囊。作为“四大才子”之一,他却自谦称才子是别人给的称号,他反对这一称呼,尤其对金庸的敬重溢于言表,认为自己和黄霑、倪匡不过是调皮捣蛋的“小人物”,与金庸这位一代宗师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蔡澜离世后,社会各界的缅怀声中,也爆发出一场突如其来的争议。通信业观察家项立刚于6月29日,蔡澜去世仅四天后,连续发表数篇文章,尖锐批评这位刚刚逝去的文化偶像。他指责蔡澜“拍三级片起家”,“逼迫陈宝莲”,质疑其“冒充文化人、名不副实”,并认为蔡澜的美食成就只是表面功夫,“靠花钱和摆阔制造专业假象”。
项立刚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他认为蔡澜的美食研究肤浅,缺乏深度;第二,他质疑蔡澜对女性的态度冷酷无情,甚至用“逼良为娼”来形容蔡澜与女性的关系,指出蔡澜追求美女其实是靠财富堆砌出来的“风流”;第三,项立刚特别提到1991年蔡澜监制的三级片《聊斋三之灯草和尚》,指控蔡澜逼迫当时17岁的陈宝莲拍摄露骨戏份,并认为蔡澜对陈宝莲后来精神崩溃乃至跳楼自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四,他否定蔡澜的文化成就,称其不过是唯利是图的商人,批判“四大才子”称号不公,认为蔡澜缺乏传世之作;第五,项立刚还质疑蔡澜“无儿无女、活得潇洒”的人设,暗示其生育能力受损,否认丁克生活方式的自愿性。
这场针对蔡澜的争论,尤其围绕他与陈宝莲的关系最具爆炸性。陈宝莲1973年出生,15岁参加亚洲小姐竞选后进入娱乐圈,1991年主演《聊斋三之灯草和尚》,该片由蔡澜担任监制,是香港三级片的经典之作。项立刚和部分媒体指控蔡澜知情并参与逼迫陈宝莲拍摄露骨戏份,甚至暗示陈宝莲被其当作“礼物”送给圈内大佬,且陈宝莲的母亲因赌博欠债,将其卖给蔡澜。
但事实却远比单一叙事复杂。1991年陈宝莲已满18岁,已达法定成年年龄。香港电影资料馆记录显示,虽然蔡澜名义上为监制,但电影的具体拍摄由导演黎继明主导。更为关键的是,陈宝莲生前采访中并未直接指责蔡澜强迫她拍摄,她更多将责任归咎于男友黄任中和母亲。
此事在网络上激起巨大争议,支持者与批评者分裂明显。反蔡派强调公众对名人应持理性态度,不应回避其道德瑕疵,指出90年代香港三级片产业虽合法,却仍存伦理争议,蔡澜的风流才子形象是男性中心主义特权的反映。支持者则认为应聚焦人物的主要贡献,不因污点全盘否定,认为电影监制职责有限,不应将电影道德责任全归于蔡澜一人,并称蔡澜晚年豁达散财,体现其非单纯逐利者。
这场争议反映了社会对历史人物评价方法的分歧,也折射出随着女性意识觉醒及对殖民地文化反思,公众开始重新审视“香港黄金时代”文化名人的真实面貌。如何兼顾包容和历史意识,正成为评价蔡澜这类复杂人物的关键。
诚如历史中众多名人,蔡澜兼具文化大家的才华和涉足灰色地带的商业色彩。他既是生活哲学家,也可能在某些时刻利用制度漏洞。绝对的圣洁或彻底的妖魔化都难以贴合他的真实形象。尤其90年代香港电影工业正处资本狂飙、三级片合法的黄金期,用当下道德标准简单审判过去,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对蔡澜的评价应多维度审视:他在华语美食文化推广、生活哲学普及方面的贡献,不能被电影产业的争议所完全掩盖;反之,一处污点也不应否定其整体价值。项立刚的批评虽尖锐,却提醒人们崇拜名人时应保持批判性思考,但他选择在蔡澜刚逝世时发起道德审判,时间点亦引发争议。
蔡澜或许不完美,他是一个真实而复杂的生命样本,活得洒脱而有缺憾。正如他所言:“人生没什么好比的,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体验者。”无论是缅怀还是质疑,这种多元评价,才是对这位“香港最后一位才子”的真正纪念。
——《今日头条》,2025年6月29日:蔡澜的钱究竟从何而来?
发布于:福建省信誉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